
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。在我家,家风并没有具体、详实的规则,只是母亲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影响,形成了无字的家训,无言的教育,它就像一粒爱的种子,在我心中生根、发芽,并前赴后继地茁壮成长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的母亲
孔子说:“入则孝,出则悌。”如果非得总结我家家风的底色,我觉得就是履孝、为善。
我的母亲出身贫寒,四岁丧母,六岁时姥爷续娶,母亲又陆续有了四个弟妹。在农村,对于五个孩子的家庭来说,上学也是不小的负担。初中毕业姥爷本想让母亲辍学,但校长几次来家里做工作,因为母亲回回考年级第一。后来母亲选择了师范,学校的助学金差不多够生活费了。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毕业后,母亲被保送到哈尔滨师范大学,毕业后在拜泉县第二中学当了语文教师。
对待家人,母亲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。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寄生活费。因为农村教学质量不好,她把她的三个弟妹都接到我家来读高中。母亲教课又当班主任,经常把作业拿回家批改,没有精力辅导我们兄妹三个的学习,但对她的三个弟妹的学习却经常过问。后来我的两个舅舅、一个小姨分别考入了中专、大专,跳出了农门,当时在农村算值得炫耀的一件事,但母亲却觉得是应该应分的事。
母亲常和我说,人得讲感情。母亲为人厚道,有时邻居借东西,她宁愿自己不够用,也会尽力满足对方。邻居哪家孩子的家长下班晚了,母亲就把孩子叫到我家,和我们一块儿吃饭写作业,以至于我们家经常显得拥挤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,中国人把“孝”视为人格之本,家庭和睦之本,国家安康之本,孝道亦是我家的“立家之本”。
把弟妹们送走后,母亲就把姥爷接到我家养老。在物资匮乏,肉蛋十分稀缺的年代,这些好吃的都先给姥爷吃。每次吃饭时,盛的第一碗饭总是先端给姥爷。姥爷生病时,母亲细心地用小勺喂姥爷吃鸡蛋糕,还用小毛巾擦拭嘴角淌下的汤水。姥爷小便站不住,母亲就在背后搂着。
姥爷有酒瘾,为了酒,爷俩经常上演藏猫咪的游戏。姥爷怕酒被抢走,就把酒瓶子放在被窝,晚上搂着酒瓶子睡觉,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嗜酒如命。母亲把酒藏起来,不管藏哪儿,姥爷翻箱倒柜总能找到,有一次为了找酒把家里的烟囱都撞倒了。母亲看到身上沾满烟灰的姥爷,一边憋不住笑一边帮他洗脸、换衣服,还一边打扫一片狼藉的战场。
其实,与家人相处往往最能体现修养。姥爷离开了酒就情绪烦躁,即使累得人仰马翻,母亲也先安抚好老人的情绪,从来不急不躁。她是我见过的脾气最好的人,虽然是个普通老百姓,却做到了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,母亲就是我人生中最好的老师。
时光肆意流淌,我也结婚生子,为人妻为人母,担起了家庭的责任。母亲虽早已离开了我,但她的一举手一投足,恍若眼前。以至于在我眼中,家风不是抽象的文字,它就是一句话、一个笑脸、一个背影、一件小事。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代家风孕育一代人。家风的印迹,顽强而无形地铭刻在我的生活中,渗透进每一段平平淡淡的日子里。
公婆年轻时候的合影
公公去世后,我们不放心婆婆,就和婆婆生活在一起。
有人说,一个屋檐下,不能有两个做主的女人。我和婆婆从地域到饮食习惯,从生活到思想观念,从性格到喜好都大相径庭。婆婆是西北人,爱吃特别软的面条,每天都要吃馒头,我是东北人,爱吃米饭;婆婆习惯把好吃的留在最后,就说吃米吧,总是先吃陈米,而我喜欢先吃新米;婆婆闲不住,爱干净,最看不上“手不能提,肩不能扛”的人,喜欢家里规规矩矩,而我比较随性,经常床上放着书,沙发上扔着衣服;婆婆爱唠嗑,如果周围没人聊天,可以高门大嗓,和80多岁的闺蜜连续打一个小时热线电话,而我喜欢安静,没事儿宁可自己看书;婆婆喜欢针砭时弊,而我宁可关心李白、杜甫……
我们还在很多习惯上发生着碰撞。比如我要扔掉烂了的蔬菜、水果,婆婆不让白天扔,像做贼一样要趁着月黑风高再扔。开始我很不解,后来听婆婆讲,三年困难时期,她们队上有个上海人把糜子做的窝头扔了,被发现给予了党内警告处分,所以婆婆养成了扔东西比较谨慎的习惯……
我逐渐明白,有人的地方就有差异,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里,藏着自己的过往。“君子无莫也无适,圣人毋固也毋必。”很多事情只是不同,无关是非对错。当我们看对方“没有弱点,只有特点”时,许多与自己不同的东西都转化为有趣的个性接受了下来。
更为关键的是,婆媳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,但我女儿的血管里流淌着我娘家和我婆家的血,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的呢?是伟大高深的爱把两个互不相关的家庭鲜红的血液融为一体,这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相互尊重、包容,彼此珍爱。
中国有一句话叫“婆婆嘴,妈妈心”,这话用在婆婆身上再适合不过。婆婆特别爱说话,每当沉默不语时,基本上就是出现了状况。有一阵儿,婆婆的听力下降,与人交流不畅,人变得特别沉默。我们带婆婆四处求医问药,拉着她针灸、抓中药,后来听力回升,婆婆终于又打开了话匣子。
还有一阵儿,我想着婆婆80多岁了,腿脚也不太好,尽量不让她累着,叮嘱她不要干这,不要干那,结果发现婆婆情绪低落。后来我理解了,要强的婆婆不愿意成为拖累,希望体现自己在家中的价值,愿意为儿女多做一些,再多做一些。我想,“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……”孝顺就是要“笑”要“顺”,态度上要好,行为上要顺。后来每天早晨婆婆负责做早餐,在餐桌上一边发布天气预报,一边叮咛我们随着天气增减衣服,婆婆的精神头又回来了。
晚餐是一家聚得最全、最放松的时候,更是家里扯闲篇的时候。婆婆高兴时滔滔不绝,我乐意做个听众,有时候碗都刷完了,“餐桌新闻”还没播完。
其实婆婆最爱讲的是她年轻时的事。从婆婆的讲述中,我知道了婆婆11岁丧父,寡母带着9个未成年的孩子。16岁就从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退学,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,当了一名地质采集员。当时那是个荒无人烟的半沙漠地区,上千人的队伍,只有几名女生。1961年3月来到大庆油田加入石油会战大军,从一名工人成长为一名机关干部。婆婆吃了不少苦,遭了不少罪,正是这样的经历形成了婆婆不服输的性格。
随着对婆婆的日益了解,现在家里大事小情我们都跟婆婆商量,让她感受到在家中的重要位置,感受到自己能被子女需要与依靠。现在,我们在一起生活八年半了,女儿也对奶奶关爱有加,婆婆的性格越来越开朗,我们这个三代同堂之家也更加和谐、和睦、和美!
有多少好家风,便有多少好家人和好家庭。中华文明不就是千家万户的家风的综合组成吗?好的家风如一根“接力棒”,一代代无声无息地传递过来。我要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,再把它完好地交到女儿手里,让精神的“传家之宝”生生不息。
编辑丨王玲玲